【引言】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,因地域、气候、人文的不同而各领风骚,和而不同,号称“八大菜系”。而以淮安、扬州为代表的苏菜,则以其极具渊源的历史,火爆劲道的食材,亲善包容的风格,逐步演变为蛮声海内外的“淮扬菜”。这里我们通过酸甜苦辣咸等方面聊一聊淮安美食。
拾味淮安系列之“酸”
所谓“五味杂陈”,“酸”虽非五味中最受欢迎的,却有其独特的药疗功效。中医讲的“酸生肝”,是指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,杀灭肠道细菌,进而保护肝脏。不是有句俗话嘛:“好吃的东西几乎都是酸性的”,足见淮安人口味之刁。说到淮扬菜的“酸”,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酸辣汤了。酸辣汤,豆腐脑,豆浆,油条,号称淮安“小吃界”的“四大金刚”。不同于普通的辣汤,酸辣汤因为其独到的酸味,开胃健脾,消食润喉,特别是在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后“酸它一嗓子”,那独特的感觉真的是妙到毫颠,润到心田。而另一“酸界”的代表,则是与“川江鱼”齐名的“酸菜鱼”了。这哥俩的关系,就好比龙虾的“十三香”和“蒜泥”,一前一后,相得益彰。但凡晓得漕运路上紧挨邻里的两家鱼馆的老淮安人都知道,吃酸菜鱼的人可是越来越多,且大有赶超川江鱼之势,真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浪更比一浪强”。而说到酸菜,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里详细地介绍了我们的祖先用白菜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。在东北,家庭院落里用来腌渍酸菜的大缸比比皆是。而在淮安风靡一时的酸菜羊肉火锅,雅称“汆锅”,则是酸菜最高、最经典的表现形式。据说,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少将在文革时遭迫害时,弥留之际最想吃的就是酸菜。
拾味淮安系列之“甜”
与苏沪口味最明显不同的是,苏南人偏甜,淮安人偏咸,但淮安的甜味也是别具特色的。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“京酱肉丝”了。尤其是那种肉丝、酱、葱蒜、白糖、香油混而不和,荤素搭配的感觉,巧妙地融合在薄薄的煎饼里,酥香溢口,唇齿留津。而源于老北京的另一道甜点,则是著名的“全聚德烤鸭”。百年老店“全聚德”的烤鸭,系作为因游猎填喂而得名的纯白名贵鸭种,其采用挂炉、明火烧果木的方法炭烤而成,无烟烧烤,底火旺盛,撩裆均匀。上桌的成品烤鸭通体腴美,枣红色的光泽油光晶亮,令人赏心悦目。入口后,皮质酥脆,肉质润泽,薄而不碎,飘逸着果木的清香,再配之以荷叶饼、大葱、甜面酱之类,去除荤腥,香气四溢,使口感更加爽滑剔透,Q劲十足。最令人醉心的是切得令次栉比的鸭皮,外酥里嫩,越嚼越香,入口时那种油津津的感觉仿佛一种摄人的清香刺溜一下直窜心田。当然,淮安人喜欢甜汤甜品也是出名的,什么玉米羹、酒粮元宵、八宝饭都是酒后主食的宠儿,而点心小菜里的绿茶饼、油炸小馒头、虎皮青椒等,上榜率也相当之高。
拾味淮安系列之“苦”
说起苦菜,我们难免会想到苦瓜、苦荞、苦菊以及苦丁茶之类,而真正的苦菜又叫“苦苣菜”,根圆锥状,多纤维状须根,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村舍附近,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坚阴利尿之功效。而取自于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荷花,性寒、味苦、无毒的莲子芯,则是有名的滋补药材,有清心去热,止血止咳的功效。莲子心泡茶,则可以养气安神、明目去火。正所谓“忆苦思甜”,“苦尽甘来”,之于苦味,淮安人也有其难忘的回忆。公元前1136年,淮安抗金名将梁红玉,随韩世忠以淮水为界,筑城抗金。因战乱洗劫,当时楚州(今淮安区)城内已遍地荆棘,军民无粮无屋。在寻找野菜充饥时,梁发现马吃蒲茎,便发动军民尝食以充饥。淮安人吃“蒲儿菜”,相传就是从梁红玉开始。因此,“蒲儿菜”又叫“抗金菜”。当然,我们现在吃“蒲儿菜”,一点也不苦,但处在当时饥寒交迫,弹尽粮绝,那么恶劣的环境下,可能连苦的菜吃起来也觉得有甜味吧。我们追忆这段历史,就是要缅怀淮安的巾帼女英雄,与士卒同劳役、共甘苦、杀强敌,成为淮安历史上流传千古、抵御外辱的一段佳话。
拾味淮安系列之“辣”
曾几何时,淮安人一度沉陷于对辣味的无限追捧中。从一层厚厚辣油起锅的川江鱼,到方兴未艾,无辣不欢的川、湘菜,再到派系林立,西部崛起的麻辣火锅,甚至于“老干妈”等辣酱一度在淮安市场供不应求。淮安人的辣感与日俱增,对麻和辣的双重刺激更是亲睐有加。在酒桌开席之前向服务员要一份稠稠的大椒酱,成了不少淮安人改善口味、开胃健脾的特殊爱好。烟雨濛濛,如诗如画,又到一年龙虾季。提到淮安龙虾,不得不提来自金湖的“孙家龙虾”,实乃淮安龙虾界之翘楚。细品孙家之蒜泥龙虾,如怀抱琵琶的姑苏美女,软侬细语,赏环锁珠帘之美;再尝孙家之十三香龙虾,如豪洒奔放的湖南妹子,麻辣鲜香,享西部放歌之音。虾香、荷香、蒜香、十三香,在孙家的熔炉里,完美地交融,晾出的味似酒,醇涩浇香;烧出的色似歌,余音绕梁;品出的香似情,愈久弥长。货源正宗、反复清洗、佐料浓郁则是孙家龙虾百吃不厌的秘诀所在。而“全聚德”里除了最具经典的烤鸭之外,辣炒面则是我每次光顾的必点之菜。油而不腻,淡雅醇涩,满口充斥着咖色的浓郁,琥珀的娇香。如果你的口味够厚重,你的追求够刺激,那么尽情地释放你的味蕾,让它感受一下麻辣鲜香循环跳跃的美妙滋味吧。
拾味淮安系列之“咸”
“咸”为五味之冠,百吃不厌。我始终认为,淮扬菜的本味和精髓在于“咸”。食材、火候、调料和刀工乃厨艺之咽喉,而调料则掌管着“色、香、味”之中的“味”。中医认为“咸入肾”,盐有调节血液、新陈代谢的功效。记得市一院孙院长上医学课时,就讲到淮安人吃盐是严重超标的,也就是俗话说的口味偏重,而实际每天应该摄入的食盐量仅应为一个酒瓶盖那么多。盐乃调料之首,直接决定了我们的食欲和口感,调节着我们的味器官,没有盐的菜比没有油更难下咽。“少油控盐,戒烟限酒”也被列为健康养生的不二法则,但尽管这样,淮安人对盐的渴求却从未停止过。据史籍记载,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,战败的蚩尤血流满地,变而为盐,所以古代曾把“盐”说成“蚩尤之血”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盐作为买卖的交换物,用于交换奴隶和货币,相当珍贵,因而有了后来的食盐专卖制度。最经典的淮扬菜,软兜长鱼、平桥豆腐、蒲菜肉圆、博里羊肉、文楼汤包等与麻辣无份,与呴咸结缘,均是靠盐起味,以盐带香,浓而不冲,回味无穷。而承接淮扬菜精髓的老店、大上海、小水磨、老清江、郝记酸菜鱼等,则立志将“开国第一菜”--淮扬美食制作精良、口味独特、咸淡相宜的特点发扬光大,达到四季调和、体内调和、众味调和的养生美食之功效。
【结语】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,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”。说明五味调和、饮食得当是身体健康、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。所以,咸淡适宜,酸辣有度,以苦为乐,佐味不偏,才能深得淮扬菜品食之要义,“养生、和生、悦生”,吃出健康,吃出快乐,吃出与众不同的人生来。
发表评论